1. <legend id="ctx0i"><li id="ctx0i"></li></legend>

      ?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主管

      中國建設報社主辦

      實現“雙碳”目標 海綿城市在行動
      2021-06-23 21:36:35    作者:李建寧

      2021年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拿出抓鐵有痕的勁頭,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2021年4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強調,要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積極發展新能源。

      “雙碳”目標的實現和海綿城市建設息息相關。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關于建設海綿城市的要求,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水利部決定開展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工作,6月初公布了首批示范城市名單。

      持續深入全域建設海綿城市,是促進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行之有效的措施和路徑。

      關系:人-城-自然和諧共生

      海綿城市在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基本要求的同時,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將“生態安全格局-河湖空間保護-低影響開發”三大系統集成應用,系統地考慮建筑、廣場、道路、綠地、水體、自然環境之間的聯系,采取灰綠結合、綠色為主,充分發揮系統集成的綜合效益,使“水-人-城”融為一體,實現和諧共生的綠色低碳發展模式。

      海綿城市提供碳匯空間。在社區各單元地塊內部落實低影響開發的“小海綿”建設,所構建的屋頂花園、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生態植草溝、生態景觀水體等綠色空間,既是控制雨水徑流、源頭減排(屋、地面源污染)的設施,又是吸收消化二氧化碳的主力。據測算,每平方米草坪每天大約可以吸收32克二氧化碳,海綿城市對屋頂綠化、綠地率的要求,能夠有效實現局部小環境的及時碳匯。

      海綿城市堅持生態為本、綠色優先,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突出對藍線、綠線的保護和恢復,打造城市生態安全“大海綿”。綠地和水體是最大的海綿體,海綿城市重視城市綠地保護、天然水域保持、生態岸線修復,為實現城市碳匯提供了超大容量的空間載體。

      海綿城市促進節能減排。部分綠色海綿設施可減少用電量。比如,綠色屋頂、墻體綠化、蓄水屋面可調節室內溫度,減少空調使用,節約用電、降低能耗。據測算,綠色屋頂、立體綠化可節能25%以上,每節約1度電,則可減少0.71~1.25千克二氧化碳排放。

      雨水調蓄設施可大幅減少自來水使用量。植草溝、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等設施可以存蓄部分雨水,既可增強土壤保濕性,又可以減少附近綠化澆灌的自來水用量。雨水調蓄池調蓄罐等設施專門收集的雨水,可用于市政綠化澆灑、道路保潔、場地清洗、控塵降溫以及廁所用水等,大幅減少了自來水的使用量,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顯著。據統計,每節約1噸自來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0.91千克;截至2020年年底,全國共建成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的項目4萬多個,提升了雨水資源涵養能力和綜合利用水平,實現了雨水資源年利用量3.5億噸,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近3.2億噸。

      海綿城市促進低碳生活。海綿城市建設促進了城市內澇治理,減少了建設前的例行抗洪投入、重復的物資消耗,既減少了碳排放,又提升了城市安全。

      海綿城市建設提高了水環境治理水平,提供了諸多優質生態產品。透水路面的運用提升了人們雨天出行的安全度、舒適度;透水操場、生態停車場、不積水活動場地保障了學生、老人、兒童在雨季的運動時間和空間;海綿公園、生態濕地、健康綠道吸引游客紛至沓來,讓游客感受美麗城市空間、共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低碳生活。

      落實:加強互動系統推進

      “大、小海綿”統籌推進,保障城市碳匯空間。通過多規銜接、多規合一,將海綿城市建設任務進行明確和分解,統籌推進“大、小海綿”建設。要把全域宏觀目標分解成各單位用地上的微觀具體指標,并抓好落實。政府負責城市河湖水系統及市政基礎設施“大海綿”重構,開發單位則嚴格落實單元地塊的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小海綿”建設。嚴格藍、綠線管控,為城市預留、建設盡量充足的碳匯空間,積極建設低碳、零碳社區,建設低碳城市。針對我國作為碳排放大國和發展中國家的現實國情,應在盡可能減排的同時想方設法增加碳匯空間,這是實現碳中和的必由之路。

      因地制宜建設海綿城市,以人為本打造低碳場景。要堅持需求導向、綜合提升。海綿城市既要滿足補城市“短板”、解決問題的需求,也要滿足構建人城和諧的綠色低碳城市高質量發展需求。要在后續推進工作中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將內澇治理、黑臭水體治理、污水處理的提質增效和城市更新及老舊小區改造結合起來,因地制宜建設海綿城市,綜合提升城市韌性、宜居性,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同時,實現可持續發展。

      要堅持民生優先、公眾參與。海綿城市建設是惠及廣大群眾的民生工程,必須堅持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效于民,讓人民群眾在改造中當家作主、在建設中多得實惠。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打造讓群眾感受得到、享受得到的“海綿城市”“低碳城市”,把國家自上而下的工作要求轉化為群眾自下而上的民生需求,為市民帶來不一樣的“生態體驗”和“低碳生活”,營造“眼見為實”到“心向往之”的低碳生活場景,兼顧社會、經濟、生態等多重效益。

      加快開展關聯研究,完善技術指標體系。加強海綿城市與碳排放相關規律研究。海綿城市對“雙碳”目標實現大有裨益已是公認的事實,但是彼此之間的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單項研究多、系統研究少。應從理論計算、建設過程、運行維護的全生命周期開展碳減排研究,逐步厘清二者之間的關聯規律,堅持可論證、可檢驗、可計算的原則,不斷完善海綿城市技術體系,以更好地促進“雙碳”目標的實現。

      加強海綿城市與碳交易政策相關研究。海綿城市能夠有效降低碳排放,但具體到各個單位、各個項目,尚無相應的獎懲政策。例如,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形成的水電等能源節約,可否享受階梯水、電價格優惠以及部分免征垃圾、污水處理費用的優惠;小區或企業可否將收集的雨水用于市場交易或提供給市政維護單位、城區施工單位等低價有償使用。應通過適當的獎懲制度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海綿城市建設、低碳減排行動的積極性,科學合理的引導政策對促進海綿城市建設和“雙碳”目標實現,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展望:堅持實踐創新,實現綠色轉型

      新時代、新篇章、新作為。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實“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理念,全面深入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確保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既定目標,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求。

      持續創新、不斷總結、不斷探索、不斷完善、不斷提高,在改革和實踐中去檢驗、升華、豐富海綿城市、低碳城市的建設、理論與實踐,實現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讓我們的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真正實現讓城市“在綠水青山中自然生長”。要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拿出抓鐵有痕的勁頭,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為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做出優異示范。

      ImageFetcher.jpg

      ?李建寧

      畢業于蘭州鐵道學院(現蘭州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專業。注冊安全工程師、檢測工程師、四川省政府采購評審專家、四川省城鎮供水排水協會海綿城市技術管理專業委員會專家、遂寧市環境應急專家、中國建設報社政策研究中心“建設智庫”專家?,F就職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擔任研究院流域中心副總工,主要從事雨污管網整治、海綿城市咨詢、流域環境治理、城市綠色低碳發展等工作。

      2002年大學畢業后入職中鐵十三局,從事道路、橋梁、隧道施工;2009年考入四川省遂寧市河東新區管委會公務員,先后擔任河東開發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工程部長、河東新區市政管理局副局長、河東新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從事城市建設管理工作;2015年4月,遂寧市成為全國首批由中央財政支持的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后,其帶領團隊從零開始一路探索,逐漸成長為海綿城市建設專家,為遂寧市海綿城市試點工作連續3年在全國績效評價考核中名列前茅作出了突出貢獻。6項技術創新(雨水支管截流技術、海綿卓筒井、可滲透植草溝等)獲得實用新型專利證書,在相關期刊上發表了《遂寧市河東海綿城市建設探索》《城市排水管理體制研究》等論文。


      網友評論
      ? Top 色偷偷影音先锋男人av

        1. <legend id="ctx0i"><li id="ctx0i"></li></leg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