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egend id="ctx0i"><li id="ctx0i"></li></legend>

      ?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主管

      中國建設報社主辦

      水城相融 宜居宜游——福建南平武夷新區云谷小區水系建設項目傾力打造城市水系公園
      2023-03-30 10:08:37    作者:張長發 劉唯

      處處有花、處處有香、處處有園林、處處有景觀……這不僅是福建省南平市對海綿城市建設的要求,更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2021年6月,南平市成功入選國家首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是全國唯一一個位于國家公園保護發展帶上的海綿示范城市。一年多來,南平市通過完善體制機制、優化頂層設計、制定標準規范、推行過程管控、開展宣傳培訓等措施,依托武夷新區云谷小區水系建設等樣板示范項目,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海綿城市格局。

      ImageFetcher (7).jpg云谷水系實景

      武夷新區云谷小區水系建設項目位于南林排水分區,地處武夷新區南林核心區西北側,占地面積99231平方米,其中水體面積37202平方米,全長約1.8公里,是南林片區排澇主干系統的“四梁八柱”,承擔著片區“蓄排并舉”的重要功能。項目在充分梳理山水人城的生態本底條件基礎上,全面融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以因地制宜、因勢利導、隨形就勢為原則,結合景觀設計手法,對場地現有沖溝及坑塘等進行保護、串聯、改造,提高其系統性,打造水體凈化、雨水調蓄等功能性與景觀性相結合的城市水系公園。

      聚焦水安全保障 打造澇水行泄、緩存調蓄的藍色海綿體

      水系和綠地系統是城市中最大的“海綿體”,也是構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的重要場地。項目匯水流域653.1公頃,河道斷面按照50年一遇標準設計,末端建設排水豎井,排澇能力達到108立方米/秒。直觀地說,36小時即可排空一個西湖。設計水系過水斷面24~36.5米不等,設置了跌水井、排水豎井等設施,以收集周邊道路市政雨水。收集到的雨水通過水系和過路箱涵,經豎井排入武夷新區水之廳公園,最終匯入崇陽溪。

      ImageFetcher (9).jpg云谷水系排澇豎井實景

      “水之廳”“水之廊”這片云谷水系區域,原先是丁墩溪沖刷出來的一處河道。在設計之初,考慮到既要保留河溝排洪通道功能,又要保留城市客廳景觀水系,故在此處河道設計兩層,下層用于調蓄和排澇,上層打造水景觀,平時發揮正常的景觀及休閑娛樂功能,暴雨發生時發揮調蓄和排澇功能,實現土地資源的多功能利用,調蓄能力達1.18萬立方米,整體排澇能力達到50年一遇。

      聚焦水環境提升 打造清新明亮、魚翔淺底的城市景觀水系

      項目全面融入海綿城市設計理念,共劃分為7個匯水分區,建設植草溝10777.86米、雨水花園254.2平方米、濕地2486.4平方米、臺階式生物滯留帶579.6平方米、透水鋪裝12766平方米,打造了1.8公里的生態河道。這些海綿設施既能增強公園的雨洪調蓄能力,又能截留污染物,實現凈化雨水的作用,從而降低徑流污染中所含污染物通過雨水管道流入水體的概率。如今的云谷水系水質已高于地表Ⅳ類水標準,呈現“水清水暢、岸綠景美”的生態和諧畫卷。

      ImageFetcher (8).jpg云谷水系多級生物滯留設施實景

      河道采用的雙層設計為上層留足了景觀活動空間,不僅為周邊居民增加了一個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滿足了群眾的親水需求,使群眾生活與水環境、水文化緊密結合,還將吸引更多游客前來游玩,從而激發區域活力,為南平市建成宜居、宜業的山水園林城市提供了良好的水環境基礎。

      聚焦水生態修復 打造生態宜居、充滿活力的濱水空間

      結合上位規劃和周邊環境,項目被打造成流經云谷小區的生態綠廊和連接上游水庫和下游水之門、廊、廳的景觀廊道,為市民提供運動、休憩場所。項目提取了“河流形態”和“三角洲”元素,通過模擬河流的自然擺蕩和洲島的形成來恢復河流的自然基質,增強水域與周邊區域互動性以及生物多樣性。

      根據功能需求和空間布局,將項目分為南北2個分區,即活力水岸區和生態水岸區,總體呈現“一帶兩核六點”的景觀格局?;盍λ秴^結合周邊商場、學校,以活力水岸為主題,通過生態岸線、親水步道等建設,營造集濱水休憩、集會、運動、停車于一體的濱水綠地;生態水岸區以生態水岸為主題,通過雨水花園、植草溝、濕地、臺階式生物滯留設施等建設,營造融合生態休憩、濕地水收集、凈化等功能的生態綠地。

      圖片均由南平市海綿辦提供



      網友評論
      ? Top 色偷偷影音先锋男人av

        1. <legend id="ctx0i"><li id="ctx0i"></li></leg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