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能賣錢、黑色放廢紙、紅色會有害、綠色剩飯菜……”近日,家住重慶市潼南區巴渝大道卓然水晶之城小區的張阿姨嘴里一邊念叨著,一邊將垃圾分門別類投進垃圾桶。如今,隨著潼南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全面推進,一種全新的生活理念正悄然改變著市民的生活習慣,逐漸成為綠色新風尚。
近年來,潼南區把生活垃圾分類作為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努力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形成生活垃圾回收處置全鏈條。
健全體制加強頂層設計
生活垃圾分類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涉及多部門協作、多領域分工,統領全局的頂層設計和智慧布局至關重要。
為此,潼南區著力在健全體制機制、構建分類體系、完善設施配套、強化統籌協調等方面下功夫。印發《重慶市潼南區生活垃圾分類實施方案》系列文件,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落地落實。建立潼南區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工作聯席制度,實施垃圾分類月度考核紅黑榜,分為公共機構、居民小區等6個板塊開展“賽馬比拼”。
宣傳引導養成自覺行為
生活垃圾分類是一場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的大變革,如何激發市民對生活垃圾分類的參與熱情,讓綠色文明意識轉化為自覺行為?
宣傳引導是關鍵。潼南區建立“立體式”宣傳平臺,按照“線上+線下”齊發力、“宣傳+培訓”兩手抓的方法,借助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優勢,推送垃圾分類宣傳信息,發放宣傳手冊、宣傳彩頁。同時,借助LED屏幕、公交媒介、電梯多媒體宣傳屏等載體,動態播放垃圾分類視頻及公益廣告,從而形成多管齊下、人人知曉的濃厚氛圍。
垃圾分類意識的培養必須從娃娃抓起。全區教育部門指導學校、幼兒園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教育,推出“小手拉大手、垃圾分類齊動手”等活動,形成了“教育一個孩子、影響一個家庭、帶動一個社區”的良性互動,使生活垃圾分類人盡皆知、人人行動。
加強監管形成處理閉環
垃圾分類后,回收處理是關鍵。潼南區按照“‘精’在投放、‘細’在收集、‘成’在處理”的基本思路,打造生活垃圾處理的“最終端”,健全完善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體系,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定時、定點、定線上門分類收運模式,做到日產、日清、日處理。
垃圾分類后,可回收物將運往再生資源系統實現再利用,其他垃圾運往就近垃圾轉運站后實施無害化處置,有害垃圾交由危險廢物處置單位進行無害化處置,廚余垃圾由餐廚垃圾處置企業統一上門收集、密閉運輸、回收處理。提前規劃并迅速啟動中心城區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處理項目及廚余垃圾處理生產線改擴建項目建設。截至目前,全區13座垃圾壓縮站建成投用,城區配置垃圾收運車63輛、智能垃圾箱體312個,投放四分類垃圾桶1056組。
據介紹,下一步,潼南區將運用數字化城市管理系統“城管通”等信息化手段,落實日常巡查、監管執法、責任考核等常態化監管機制,將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覆蓋率、參與率、正確投放率及分類收運和處理量等數據納入數字化管理平臺,對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和處置過程實施全過程智能化、信息化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