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體育總局發布《關于全面推進城市社區足球場地設施建設的意見》,將社區足球場地設施建設作為重要民生工程和促進全民健身的基礎性工程,要求到2035年,地級及以上城市社區實現足球場地設施全覆蓋,具備條件的城市街道、街區內配建一片標準足球場地設施。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指出,要實施全民健身設施補短板工程,構建多層級健身設施網絡和城鎮社區15分鐘健身圈。近年來,多地通過開放運動場地、建設體育公園、利用閑置地塊見縫插針建設運動場地和運動設施等措施,加快打造“15分鐘健身圈”,讓市民享受家門口的運動便利。
激活存量 開放運動場地
學校體育場館本身是社會的財富、城市的資源。學校體育場館適當免費開放,是一件可以推動學校體育設施惠民利民、造福更多人的好事。在貴州省貴陽市實驗小學未來方舟校區,體育場館在法定節假日對市民開放,周末的球場上出現不少揮汗如雨的身影。據介紹,今年貴陽市將有針對性地對貴陽市第一中學、貴陽市第五中學、貴陽市第六中學、貴陽市第十二中學4所試點校進行體育場地開放項目改造,打造市民參與度高、品質優的運動場地和體育設施。要求符合條件的全市各級各類學校體育場地在寒暑假、法定節假日、雙休日要向社會免費開放,學校因場地維修維護、承辦大型賽事活動等原因不能開放場地時應提前1周進行公示,嚴禁在場地開放期間以任何理由推諉、拒絕市民入校鍛煉。
跑步、打籃球、踢足球、健步走……在陜西省西安市高新區,每到周末節假日,許多市民走進高新區各個學校運動場進行健身運動。高新區要求符合開放條件的學校結合自身實際,科學劃分工作日、雙休日、節假日等開放時段。目前,高新區共有30所學校運動場免費對外開放,向社會提供田徑場地30個、籃球場地52個、足球場地25個、乒乓球場地31個,羽毛球、排球、器械類等場地31個,輻射全區群眾健身運動需求。
增加供給 建設體育公園
獨特的園林景觀、豐富的健身場地、原生態濱水慢行步道……近日,坐落于重慶市九龍坡區盤龍新城的彩云谷體育公園一經投入使用,便受到了市民青睞。到桃花溪邊散散步,在生態公園里鍛煉健身,儼然成為了當地居民口中津津樂道的話題。近年來,九龍坡區利用城市“邊角料”建立起一座座體育公園,深入推進群眾身邊的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不斷優化布局、豐富內容、完善功能、增加供給,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健身去哪兒”難題,受到廣大群眾一致認可和點贊。
每逢周末、節假日,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興慶區麗景湖運動公園就成了市民休閑健身的好去處。麗景湖運動公園周邊有多個大型社區,銀川市因地制宜在此布局了多功能籠式運動場和健身步道,附近上萬戶居民實現了家門口運動健身。作為全區首個功能最齊全、設施最完善、規模最大的體育健康主題公園——金鳳區毓秀公園(原市民休閑森林公園)已免費向市民開放4年。在智能化健身步道,用手機掃一掃二維碼,健身者便可收聽手機的全程語音播報,及時掌握自己的運動情況,包括健步排名、運動時長、消耗熱量等。
針對人口密集區、老舊城區,山東省棗莊市加快推進體育公園和口袋公園體育設施規劃建設。比如,滕州市建設了荊泉公園、錦繡公園等6處大型公園和25處口袋公園,加大健身步道、運動場地、健身器材等設施供給;臺兒莊區新建體育公園、口袋公園5處,占地面積達5萬平方米,羽毛球場、籃球場、足球場等體育設施齊全,將于近期建成開放。截至目前,棗莊市五區一市共建有口袋公園100多處,一大批“小而美、小而精、小而全”的全民健身口袋公園陸續建成開放,更多群眾實現了把公園裝進“口袋”、將健康擁入懷中,有效拓展了全民健身設施覆蓋面,顯著改善全民健身設施條件。
見縫插針 巧用閑置空間
利用疏解騰退空間、城市邊角地等“金角銀邊”空間資源,見縫插針建設市民身邊的體育場地設施,成為拓展群眾健身空間的重要舉措。橋下空間是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若缺乏有效持續的關注整治,就可能成為“被遺忘的角落”。廣東省廣州市松南路金沙洲橋底口袋公園的開發改造有效利用起了橋下空間,見縫插“綠”,增加健身設施,打造成了一個小運動場。通過橋下空間微更新,圍繞環境特色和人文風貌進行橋下空間的創新優化,將沉悶的灰色地帶拓展成多彩的生活空間,在喧囂的高架橋下打造具有意境的“運動小城”,使低能效的橋下邊角地蛻變為服務于周邊居民的健身公園。
讓群眾健身“舉步可就”,打通社區健身的“毛細血管”是關鍵。在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迎鳳社區,“百姓健身房”是人氣最高的地方。這座健身房位于小區的一棟單元樓一層,曾是一處廢棄車棚。而迎鳳社區屬于老城區的老舊小區,缺少健身場地,居民們強烈期盼有一個鍛煉場地。在社區黨員群眾志愿者、物業服務企業等多方共同努力下,配置了跑步機、橢圓機、乒乓球桌等設施,將廢棄車棚變身成為300平方米的健身房。
隨著“15分鐘健身圈”的定義不斷延展,不僅社區附近的場館場地,許多城市地標區域和風景點,如今也成為市民健身并感受城市風貌的好去處。位于上海市普陀區蘇州河畔的夢清園,一條全長750米的健身步道沿著花徑穿過園區,好似給公園鑲上一條細細的腰帶。根據市民健身需求,普陀區率先推出區級健身步道的建設標準,并做到因勢、因地制宜。夢清園的河畔步道,材料使用快速滲水的瀝青,更符合環保標準。順著步道,附近居民可以一邊觀賞蘇州河景,一邊鍛煉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