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對古建筑保護的作用尤其突出。一些城市通過數字化賦能,匯聚古建筑數據資源,創新古建筑保護利用方式,實現可監測、善分析、能指揮的目標,協助城市保、規、建、管工作的全面及時把控,為古建筑保護更新工作助力,不斷提升歷史文化的影響力、傳播力。
治堵點建立數字檔案
【亮點】
以測繪數據成果為基礎,建立古建筑數字檔案,搭建覆蓋面全、三維感強、現勢性高、數據豐富的應用系統,反映建筑殘損、變形等各方面信息,為后續保護、修繕工作提供基礎檔案,為管理部門決策提供可靠依據。
【鏡頭】
近期,浙江省建德市運用了三維激光掃描、無人機航拍、全景攝影等數字化技術,對位于建德市大慈巖鎮檀村村樟宅塢自然村的一處古建筑進行了地空720度信息全覆蓋,準確高效地記錄了建筑的現狀三維空間信息,同時測繪采集與保存現狀勘察評估相結合,保證了工作的效率與成果質量。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說,通過三維激光數字化測繪技術,能精確捕捉建筑的變形狀態,實現對歷史建筑的整體控制測量,反映建筑殘損、變形等各方面信息,為管理部門決策提供可靠依據。
在完成數字化三維掃描與基礎建檔的基礎上,建德市研究制定“一處一策”,可精細化指引歷史建筑的保護責任人對歷史建筑進行合理保護與利用。同時,科技賦能,編制“一處一檔”,建立歷史建筑全面數字化三維檔案。截至目前,已完成全市180處歷史建筑保護利用導則編寫,并建立相關“立體化”數字檔案。
河北省邢臺市確定團結東大街、開元路、建設大街、新華北路、新華南路等城市道路的圍合區域為歷史城區范圍,共4片省級歷史文化街區和1片歷史風貌區。邢臺市以歷史城區為核心,樹立保護歷史文化遺存的創建理念,開展了一系列扎實有效的工作,其中的重要歷史建筑被定為修繕保護項目。邢臺市對古城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進行了測繪,建立數字化檔案,讓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擁有了“3D身份證”,在保存歷史建筑現狀的同時,也為制定精準保護及活化方案提供科學依據,賦予歷史建筑生命力。
強監測匯聚要素資源
【亮點】
對古建筑影像及基本屬性完成精細化掃描,集合建設全域數字化保護、城市更新項目風貌管控等場景,綜合城市管理多個部門數據,以數字化手段推動古城“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鏡頭】
“李家臺門太平天國壁畫系市級文保單位,總投資約2450萬元,產權征收7戶……”近日,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魯迅中路779號的李家臺門主屋地塊微更新工程迎來完工驗收,相關信息在古城數字館的“數字大腦”上一目了然。
這一變化,正是基于越城區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傳承”應用。截至目前,該應用集合建設全域數字化保護、城市更新項目風貌管控、不可移動文物智慧監管、文化基因解碼利用、文商旅融合服務5大場景,聯跨34個部門,擁有旅游、交通、消防、地下空間等300余項數據,共收錄了古城內文保單位(點)、歷史建筑、傳統民居等1.48萬幢房屋影像及基本屬性,完成精細化掃描重點文保單位94處、采集30.88公里歷史文化街區街景數據。
以“不可移動文物智慧監管”子場景為例,通過整合國土、文旅、交通等12類業務數據,打通25個跨部門、跨層級系統,對接27個數據接口,實現對古建筑、古橋等安全隱患的主動抓取、實時監測分析、自動觸發預警和問題交辦處置,構建起保護前置、科學決策、日常檢查、風險治理的文物安全“一件事”集成體系。
陜西省西安古城墻已經有1400多歲了。隨著城市發展,地鐵穿行其下,沿線商業繁華,保護范圍不僅包括墻體,還有木質建筑和護城河,如何及時準確給它“開藥方”是個不小的考驗。
現在,一系列數字技術的應用,讓西安古城墻煥發多彩新生機。據介紹,傾角儀、梁式測斜儀、測縫計、沉降監測點、水平位移監測點等監測設備及點位,遍布在全長13.74公里的城墻上,對城墻墻體及附屬建構筑物的安全狀況進行監測?!俺顺菈ι系谋O測點,我們還在護城河一圈設立31個地下水位監測點,在地鐵經過城門處設立震動監測點。這些數字化監測設備提供了海量數據,為我們精細化保護城墻打下堅實基礎?!毕嚓P負責人介紹說,基于這些數據,建立了城墻文物保護“四色”分級預警系統,設立城墻沉降和裂縫的預警閾值,用綠黃橙紅代表預警等級,再根據預警等級執行不同的應對措施。
惠民生推出數字應用
【亮點】
以古城數據要素資源為支撐,通過各項數據資料有機結合建設數字孿生展示場景,推出更多貼近居民生活化、休閑化的數字應用。
【鏡頭】
在手機上打開“云游蘇州”客戶端,跟著15歲古風少年“江南”徜徉平江路,在云端感受“千歲”歷史街區魅力;“掃一掃”標識牌上的二維碼,平江歷史街區各類保護對象信息躍然眼前……在江蘇省蘇州市平江歷史街區,數字化應用場景隨處可見,成為蘇州姑蘇區平江街道擁抱數字化的積極實踐。
事實上,平江歷史街區探路數字化已有良好基礎。去年,平江歷史街區全面上線歷史文化遺存信息展示項目。在微信中打開“姑蘇古城”小程序,進入有聲導覽信息展示平臺,整個平江歷史街區300多個地理點位一覽無遺,每個點位鏈接了有關保護對象的文字內容、聲音故事、實景圖片等元素。有了該工程,不僅古城保護與更新、文保建筑保護修繕等有了資料支撐,游客和居民也可以現場手機掃碼標識牌,獲取街區各類保護對象可指引、可觀賞、可分享的全方位信息。
今年2月,保護區、姑蘇區召開古城細胞解剖工程和CIM+“數字孿生古城”專題推進會,加快推進數字古城建設?!肮懦羌毎馄使こ獭笔且豁棇⒐懦堑母黝悅鹘y民居建筑看作構成古城結構的“基本細胞”,以街坊為單元,對建筑主體和環境信息開展的專項調查。項目分探索研究、先行先試和全面推行三個階段,其中,探索研究階段項目建設已經完成,先行先試項目正在組織實施,涉及18個街坊。在完成先行先試項目基礎上,保護區、姑蘇區將對古城剩余27個街坊和山塘線、上塘線兩大區域開展“古城細胞解剖工程”,力爭2025年實現蘇州歷史城區范圍全覆蓋。
目前,CIM+“數字孿生古城”平臺持續梳理并歸集古城保護更新、產業發展、文旅融合、民生服務等16個領域古城要素資源,完成6大類、240項要素資源展示。保護區、姑蘇區將持續開展建筑單體化建模、片區專題數據的治理匯聚,打造全面、完善、系統的古城仿生空間,推動數字孿生古城平臺常態化運行。
編后:數字化保護應充分挖掘歷史文化價值
古建筑不僅是古人審美觀和建筑理念的體現,更是中國歷史和文化發展的見證。古建筑的數字化保護與利用,實現文化遺產資源的“永生”,使保護、研究、闡釋和利用更加智慧化。
數字化技術的一大亮點,是可以突破物質世界的邊界,在虛擬世界中運用更加豐富的呈現方式展現歷史文化的豐厚內涵和時代價值,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形成對于古建筑的認知,將片段化的文物保護信息編撰成系統化的知識網絡,方便信息的查詢與獲取。
數字化保護活化利用古建筑,涉及保護利用的空間區域、時間段落、服務人群、利用程度、利用方式等多個方面的研究,目標不僅是保護前提下的持續利用,而且是為不同服務人群提供不同的利用方式,以便有更好的體驗感與獲得感。
因此,在闡釋和展示上的數字化,要不斷挖掘城鄉古建筑歷史文化資源的價值,更便捷、快速地實現歷史文化遺產價值的傳播,在不損害遺產本體的基礎上做更多的展示利用工作。要綜合利用多種科技手段,不能簡單新建、拆真建假,要盡可能地“走進”歷史,不斷改進保護保存手段,把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遺產保護好,提升管理水平和質量,續寫中華文明的城市史、人居史、文化史,完成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時代使命,讓廣大人民更好地利用文化遺產信息,促進中華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