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時分,落日的余暉灑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天堂寨鎮前畈村八灣堂的老屋上,居住在八灣堂民宿的上海游客朱老先生依然流連在老屋旁,仔細打量著這座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的古老建筑。石基、青磚、灰瓦、白檐、馬頭墻,構成了韻味十足的徽派民居形式,建筑整體依山傍水,前低后高,體量適中,四進四重呈“回”字型布局,兼具典型的皖西大屋特色。八灣堂中蘊含的深厚建筑文化和歷史演繹讓朱老先生不由得嘖嘖稱贊。
革命老區、著名的將軍縣金寨目前共有5個國家級傳統村落、20個省級傳統村落??h內傳統村落歷史悠久,最長的已有400多年歷史,古村落布局形式以“山—村—田—林”空間格局為主,建筑大多采用多進磚木結構房屋,主次分明、中軸明顯,造型精美、精雕細刻。一座座傳統村落,像一顆顆明珠鑲嵌在美麗金寨的綠水青山間。
高位推動常抓常新
為加強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金寨縣成立以縣長為組長、分管副縣長為副組長的傳統村落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建立組織部門、業務部門、鄉鎮、村級組織和群眾共同參與的“五方聯動”工作機制,統籌協調負責傳統村落保護工作,印發了一系列政策規定,鼓勵、支持、指導縣域旅游發展、鄉村振興、紅色傳承、綠色發展,以此帶動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實現傳統村落“活態”傳承。
金寨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黨組成員李守宏告訴記者,近年來,金寨縣積極作為,持續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對縣域古村落全面摸底調研,對保存完好、連片的古村落進行登記造冊,并積極申報國家級傳統村落。針對5個國家級傳統村落,委托安徽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實地勘探,劃定保護范圍、控制建筑高度,加強對文物古跡、優秀歷史建筑、歷史街巷、古樹名木的保護,確定近期建設項目庫,制定保護發展規劃;委托黃山市城市建筑勘察設計院專項設計修繕保護方案,立足長遠,在發展中最大限度保護傳統村落風貌和價值。
活化利用有聲有色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金寨縣堅持“因地制宜、依山就勢”,發展“旅游+文化”“旅游+傳統村落保護”新模式,積極探索建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機制,依托生態優勢和文化底蘊,培育“傳統村落+農業觀光+文化體驗+山水風光”新業態。
湯家匯鎮充分利用現有傳統村落等歷史資源,發揮紅色優勢,打造游客感受古老建筑風格和黨員干部重溫黨史、傳承紅色基因的教育基地,成功獲批“安徽省紅旅蘇維埃特色小鎮”。同時,圍繞3個國家級傳統村落“斗林村李家灣古民居、上畈村朱家灣古民居、瓦屋基村晏家灣古民居”進行保護性開發,結合4處國保及多處省保單位布展,成功打造了一條顯現歷史風貌的紅軍街。
經修繕改造的天堂寨鎮前畈村八灣堂傳統村落,帶動了鎮域民宿產業發展,天堂寨鎮也因此獲批“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果子園鄉姚沖村姜灣自2014年列入國家級傳統村落名錄以來,積極進行保護性開發,發展古村落觀光旅游,有力帶動了當地鄉村旅游發展。
風貌管控古色古香
傳統村落保護前,金寨縣部分古建筑和傳統民居自然老化、損毀、倒塌等現象普遍存在,且現代建筑穿插于古宅之間,混凝土覆蓋于石板路之上,建筑風格不統一,破壞了傳統村落外觀整體性、協調性。
六安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村鎮科科長許翌介紹說,自傳統村落保護行動開展以來,金寨縣通過政府、群眾雙向發力,積極改造現代民居,使其在風格、外觀上與村落傳統建筑協調一致,保持了傳統村落整體建筑風貌的和諧統一。與此同時,隨著傳統村落保護力度加大,群眾對古建筑的適用性和典雅端莊大氣風格的認可度進一步提高,仿古建筑也得到一定程度推廣,村容村貌得以改善提高。
金寨縣堅持“修舊如舊、以存其真”的指導思想,嚴禁拆并傳統村落,在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建設美好鄉村的同時,保持歷史古跡和傳統村落風貌的完整性。2015年,金寨縣引入社會資本2000多萬元,對前畈村八灣堂進行修繕改造,較好地保持了原建筑的空間布局、建筑風貌、主體結構和細部裝飾,在滿足現代生活需求的前提下,提供了多樣化住宿空間,充分展示了原有空間格局及主次關系,營造出古樸典雅的歷史氛圍。
文化傳承見行見效
在推進鄉村發展和振興過程中,金寨縣充分利用傳統村落平臺,傳承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絲弦鑼鼓”“六安廬劇”“六安瓜片制作工藝”等國家級和省級非遺項目以及大別山原生態民歌《掙頸紅》《大鼓書》《打花棍》《采蓮船》等,努力實現“留住鄉親、護住鄉土、記住鄉愁”。
隨著政府宣傳力度不斷加大,金寨縣全民保護傳統村落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也逐步增強。年長的村民積極幫助收集整理關于古村落的文化歷史、民俗活動等信息,為講好傳統村落故事提供參考。群眾真正成為傳統村落的主人,為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發展貢獻力量。
湯家匯鎮斗林村村民李保元告訴記者,自己是土生土長的斗林村人,從小耳濡目染,對祖輩流傳下來的李家灣老屋很有感情,也有很深的了解,“老屋是我們聚族而居、尊祖敬宗、崇尚孝道的重要場所,所以我特別愿意擔當義務解說員,向大家介紹自己村的歷史,介紹發生在老屋里的故事”。
文旅融合如火如荼
目前,傳統村落已經成為金寨縣文旅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金寨縣依托特色景觀優勢資源,延長旅游產業鏈,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天堂寨鎮積極利用國家“十四五”文化保護傳承工程項目,以國家級傳統村落前畈村保護和開發為突破口,利用依山臨水的優勢,建設了八灣堂、尚品·隱溪山居等民宿集群,并依托5A級天堂寨風景區、天水澗漂流景區等優質旅游資源,打造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同時,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扶持農戶發展生態種植,帶動紅燈籠辣椒、茶葉等產業發展,有效解決了5800多人居家就業問題,實現戶均增收2000元。
2016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深入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視察指導,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特別是不能少了老區這一塊”。大灣村的汪家祖宅現存古建筑面積1565平方米,共46間。2018年和2019年,金寨縣對搬遷后騰退的汪家祖宅進行兩次修復,修復設計共分為“紅色的土地”“厚重的文化”“大別山農耕民俗文化展覽館”和“情宿大灣民宿”四個區域。其中,情宿大灣民宿既帶動了當地群眾務工,又增加了大灣村集體經濟收入。
湯家匯鎮不斷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充分發揮傳統村落的歷史文化傳承輻射作用,依托豐富的紅色資源及獨特的區位優勢,于2021年成功創建國家級3A旅游景區、獲批省級蘇維埃微型產業集聚區。小鎮統籌生產、生活、生態各功能區,規劃“一軸一廊三區”空間布局,堅持“突出紅色、推動綠色、彰顯特色”的發展理念,形成“以紅帶旅、以旅促農、農旅融合”的產業體系。
4月,金寨縣進入2023年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市、區)名單公示,標志著全縣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進入了新階段。金寨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黨組書記、局長夏云培表示,金寨縣將以此為契機,結合全縣傳統村落空間布局、資源稟賦、文化內涵、生態環境條件及全域旅游總體發展要求,構建“三區、一帶、一環、多點”的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格局,加快推動傳統村落保護與紅色文化傳播、美麗鄉村建設有機融合,助力全面實現鄉村振興。